秋防冬病 防患未然

2016-10-02

  秋风飒飒,凉意袭人,早晚温差也逐渐加大,对中老年来说,现在是提前防范冬季疾病的时候了。


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屈秋民主任、呼吸科孙忠民主任医师、西安市第一医院心内科马春艳主任医师等专家在此提醒,要注意防范脑中风、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及肺炎、老慢支等呼吸道疾病、关节炎等秋冬多发病。


气温突降最易脑中风


  临床资料表明,七成以上的中风病例发生在秋末和冬季,因而中风在医学界也有“秋冬季神经科的流行病”一说。脑中风发病为何“青睐”秋冬季?


  屈秋民主任告诉记者,秋冬时节气温偏低,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,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,全身毛细血管收缩,使心、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,脑部缺血缺氧加速了血栓的形成。二是秋冬时节气候干燥,人体消耗水分多,容易造成体内缺水。缺水后,血液黏稠,血流减慢,会因血容量不足造成缺血性脑中风。三是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性差,也很容易成为脑中风的诱发因素。


专家提醒:输液预防不可取


  有些人在每年疾病高发季节选择输液几次,一劳永逸,以做到预防治疗的目的。对此,屈教授提醒说,预防中风的工作应该是长期、持久、终生的工作,不能把预防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每年的几次输液上。


       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家族史的人、肥胖者、嗜好烟酒者都应重视高血压的防治,除在医生指导下,科学合理使用降压药、降脂药等,还要重视防寒保暖,避免情绪波动,防止过度劳累和剧烈活动,日常膳食宜清淡,吃新鲜蔬菜、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,戒除烟酒。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,治疗动脉硬化的他汀类药、降脂药。平日要注意测血压,或做血管B超,可以检测出颈动脉狭窄的斑块。


专家支招:管好嘴 放开腿 夜间一杯水


  平日要做到“管好嘴放开腿”,低盐饮食,晚饭七八分饱,坚持每天快步走30分钟,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。


  适当多喝水,老年人在夜间喝一杯白开水有助于稀释粘稠的血液,使血液循环更畅通,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,可有效预防中风和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


  少吃猪油、奶油、肥肉、蛋黄等含胆固醇较高食物,便秘患者排便过于憋气用力,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。多吃蔬菜水果可有效防便秘。


受寒小心伤“心”


  马春艳主任介绍说,变化多端的气候最易导致心脏血管发生痉挛,导致心梗。寒冷天气的感冒也会诱发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加重的情况。随着国庆佳节的到来,免不了参加各种应酬和聚会,若是胡吃海塞大鱼大肉等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,再加上烟不离手、酒不离口、不规律休息等不良生活方式,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


专家提醒:小感冒要治彻底


  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,应及时测量血压,化验血糖、血脂等指标,此季节如果感觉不适,常规检查有普通心电图,运动负荷试验,超声心动图,冠状动脉CT,冠状动脉造影。平时适当选用一些溶栓、降脂、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、缺氧的药物,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、速效救心丸等药物,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。


  呼吸道感染往往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,小感冒要治彻底。天气突变时,要注意保暖、避免到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进行长时间的活动。

专家支招:晨练改晚练


  不可随意停用降压药。血压不稳定的情况下,最好去医院做个动态血压监测,能明确知道一天的血压变化,找到血压峰值,利于调整用药。

研究显示,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时间多在早晨,建议这类患者最好把晨练改成晚练。


病毒侵袭呼吸道


  每年秋风一起,很多人咳嗽的老毛病就要犯了。孙忠民主任医师介绍,入秋之后是肺部感染性疾病高发季节,慢性支气管炎反复不愈,最终可并发肺气肿,继而演变为慢性肺心病。仅因为受凉就可殃及老年患者的肺部,造成严重并发症,如肺水肿和急性呼吸衰竭。因此,老年人出现明显呼吸系统症状,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
  孙主任指出,此季节务必注意保暖,秋季昼夜温差大,早晚出门要添加衣物,穿衣宜厚一层。入秋后,饮食上“减辛增酸”防秋燥,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、蔬菜,如梨、苹果、橄榄、白萝卜、银耳、百合、甘蔗等,以清润肺气,防止咳嗽的发生


  秋高气爽,是进行户外锻炼的大好时机,应多出户外活动,多做深呼吸运动及扩胸运动可增强肺功能,散步或简单的保健操都可强身健体,增强对气温骤变和寒冷的适应能力,对冬天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。


  本文转载自《现代健康报》,作者:刘颖艳